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土木建筑与防护工程
    贾红丽, 李皎, 卢厚清, 白景波, 孙阳阳, 张益昕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1): 71-78.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813001
    针对边境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监控盲区较多、管理人员有限等问题,为提升边境管理单位的管控能力,研发了一种融合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Brillouin 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er,BOTDR)和相位敏感型光时域反射仪(phase-sensitive 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er,Φ-OTDR)的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fiber-optic 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DAS)设备,实现了单一设备多参量同步测量。该系统利用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能够动态感知环境声场能量变化,精确识别和预警入侵行为。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可为未来边境地区建立无人化、智能化警戒防卫体系提供参考。
  • 土木建筑与防护工程
    王智博, 陈万祥, 孟凡俊, 颉浩儒, 周新军, 戴正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1): 79-86.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530001
    玄武岩纤维(basalt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BFRP)筋是一种可取代钢筋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的新材料,亟待对BFRP筋-混凝土粘结破坏机理及粘结强度开展深入研究。运用弹塑性力学、混凝土断裂力学等基本理论,描述BFRP筋-混凝土的粘结破坏过程和破坏机理,构建一种半经验半理论的BFRP筋-混凝土粘结强度计算方法。针对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破坏模式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综合考虑了混凝土强度、BFRP筋直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及加载速率的影响,通过相关试验数据对该方法的可靠性和预测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BFRP筋-混凝土粘结强度与破坏模式密切相关;混凝土抗拉强度是影响粘结强度的主要因素;混凝土的开裂状态取决于BFRP筋直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加载速率直接影响BFRP筋-混凝土的粘结强度。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所提方法的预测误差为0.9%~23.7%,可为预测BFRP筋-混凝土粘结强度提供有效参考。
  • 土木建筑与防护工程
    王梓博,王乐雅,苏纪浩,王伟强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5): 18-25.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51000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FRP)-混凝土-钢双壁空心柱是一种新型混凝土组合柱,由外层FRP管、内层钢管及两管间填充的混凝土组成。针对FRP-混凝土-钢双壁空心柱在近场爆炸荷载下的抗爆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法(arbitrary Lagrangian Eulerian,ALE)进行建模,并基于已有的试验结果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利用验证后的数值模型,对爆炸冲击波传递过程、混凝土损伤发展、FRP管环向应变、爆炸后剩余力学性能以及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RP管能有效约束爆炸区域内的夹层混凝土;爆炸后双壁空心柱的轴向承载力明显减小、轴向刚度明显下降;通过增加FRP管、钢管厚度,以及减小空心率能提高双壁空心柱的抗爆性能,其中前两项的影响更为显著。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史涯晴,许山山,易明煜,简开宇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5): 57-66.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102001
    随着嵌入式软件的广泛应用,嵌入式软件接口测试成为软件测试领域的研究重点。针对传统的接口测试采用人工方式创建测试数据且测试工具不支持通用化的问题,围绕接口测试数据的设计和生成两个方面,设计了一种通用化接口协议帧格式建模工具,辅助测试人员完成协议帧格式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数据生成的扰动规则,自动生成测试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实现嵌入式软件接口测试数据的自动生成,提升测试效率,提高数据的准确率与缺陷覆盖率。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李伟, 马彦恒, 张玉华, 李秉璇, 褚丽娜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5): 67-74.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510002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稀疏成像中目标反射率易低估、目标结构特征难以精确提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凸和相对全变分(relative total variation,RTV)正则化的稀疏SAR成像算法。该算法利用非凸惩罚抑制偏差效应、RTV自适应保护图像结构,在交替方向乘子法(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ADMM)分布式优化框架下,实现多个正则项的协同优化增强。为更好地提高成像效率和降低内存占用量,利用匹配滤波(match filter,MF)算子构造测量矩阵进行近似观测,并对重建的SAR图像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仿真与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有效抑制噪声杂波,在保证空间分辨率的情况下有效提高目标重建精度和辐射分辨率。
  • 土木建筑与防护工程
    董璐,耿汉生,柳伟,许宏发,莫家权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5): 11-17.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401001
    为研究岛礁珊瑚砂材料可注性,采用超细硅酸盐水泥浆液开展了一系列可注入特性正交试验。以注浆结石率作为可注性判别依据,分析了珊瑚砂密实度、浆液水灰比、注浆压力和保压时长等因素对注浆结石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细硅酸盐水泥对珊瑚砂注浆结石率影响的程度强弱顺序为:注浆压力、水灰比、保压时长、密实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注浆结石率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可用来预测注浆结石率目标值。拟合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线性相关性良好。
  • 土木建筑与防护工程
    吴威涛, 谢文, 王祉乔, 何勇, 熊自明, 李文宇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2): 71-79.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1007001
    针对现阶段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侵彻爆炸精细毁伤评估主要依赖数值模拟以及试验数据分析,且这两种方法均存在耗时长、经济代价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侵爆毁伤数智预测模型,用于侵彻-爆炸全过程动力学模拟。模型基于图神经网络以及多任务学习范式,能够实现不同侵彻位置、爆炸当量条件下建筑毁伤形貌与节点失效的快速、精确预测,单次侵爆预测耗时仅0.2 s。其中,侵彻阶段结构响应场预测误差低于2.9%,节点失效状态预测准确率高于99.5%,爆炸阶段结构响应场预测误差低于6.5%,失效预测准确率高于98.8%,百次毁伤评估耗时仅需30 s。所提数智预测模型表现出优异的泛化能力以及高效精确的预测能力,为建筑结构损伤评估、安全防护设计等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工具。
  • 装备保障工程
    邵智超,刘海啸,涂建华,谭项林,张春霆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6): 62-68.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714001
    装备电路组件众多且结构复杂,多组件复合故障程度难以准确评估,导致装备运维方案无法有效规划。针对该问题,以剩余寿命作为故障程度的分级标准,提出了一种基于剩余寿命预测的装备电路故障程度分级方法。针对装备电路在实际服役过程中获取大量故障数据样本困难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模融合的寿命预测方法,利用Multisim建立故障仿真模型来扩充故障数据集,考虑到故障数据的时序性与非线性,采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BiLSTM)构建剩余寿命预测模型;构建基于剩余寿命灰色关联分析的故障程度分级模型,通过量化装备电路不同剩余寿命下多级故障程度的阈值,识别装备电路的故障程度等级;以某装备电路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土木建筑与防护工程
    徐天涵, 崔海涛, 邓勇, 邢灏喆, 李超, 纪玉国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5): 1-10.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512002
    块系岩体中摆型波具有非线性特征,导致难以解释其频谱特征及准共振现象机理。针对此问题,建立了考虑三次项的摆型波非线性振动模型,利用改进的L-P法与振型叠加法,求得多自由度强非线性振动的近似解析解,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试验观测到块系岩体摆型波的非线性现象机理。结果表明,块体系统振动频率可表示为输入能量的高次多项式,随能量增大振动频率呈非单调变化;各谐振频率之间的比例与系统构造有关,近似满足2的整数倍比例关系。通过建立摆型波的层次构造模型,得出准共振是摆型波在不同尺度块体之间跃迁的标志。
  • 兵器科学与技术·火炮与弹药技术
    张合, 蔚达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2): 9-14.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1202002
    引信正向设计中极限边界条件的准确把握是引信安全性的有力保障,引信的环境激励、起爆控制器件等安全裕度直接关系引信安全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引信安全裕度的内涵,构建了引信电磁环境安全裕度分析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已知电磁环境允许响应值、瞬态或脉冲电磁环境两种条件下的电压、电流及能量等安全裕度的计算方法。同时,重点阐述了引信起爆控制电路的安全裕度试验原则、测试点选用原则及器件参数选取等方法,为引信安全裕度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与支撑。
  • 装备保障工程
    张伟,邓士杰,于贵波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6): 69-76.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606001
    储运发箱作为火箭弹的承载装备,在转运过程中,对其姿态进行监控和安全状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准确识别储运发箱在转运过程中的运动变化,设计了一种应用双重窗口的储运发箱行为姿态检测方法。通过姿态传感器获取储运发箱的三轴运动数据;使用第一重窗口对时序数据进行时间分割和特征提取,并结合时序卷积网络(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TCN)完成对储运发箱所处阶段的识别;使用第二重窗口对储运发箱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行为进行判断;综合双重窗口的结果完成对储运发箱行为姿态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储运发箱在转运过程不同阶段的危险行为,为未来智能化储运发箱的研制提供了方法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李文广, 黄欣鑫, 李婧, 史凤鸣, 付饶, 赵月飞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5): 75-82.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524001
    无人机航路规划问题的高效求解是确保无人机飞行效率和飞行安全的关键。针对无人机三维航路规划求解效率低的问题,以足球队训练算法(football team training algorithm, FTTA)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FTTA的无人机航路规划方法。该方法结合了无人机飞行航路的实际要求,以航路代价、高度约束和转弯约束3个指标为核心,构造了多约束条件下无人机三维航路规划模型的适应度函数。并以典型三维航路规划问题为求解对象,从航路代价、迭代次数、算法运行时间3个评价指标出发,研究了随机概率、学习概率和通信概率对算法求解效率的影响,与鲸鱼优化算法(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OA)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在求解无人机三维航路规划时具有较高的求解效率。
  • 兵器科学与技术·火炮与弹药技术
    钱林方1, 2, 张龙1, 2, 佟明昊1, 马欣宇2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2): 1-8.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1228001
    针对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加持下,火炮技术的全新发展趋势,总结了火炮在动态杀伤链、远程高精度打击、抗干扰可靠打击、高密度火力打击以及数据驱动的智能火力等方面的技术进展,并结合典型战场应用和装备发展新方向,分析了其对火炮性能提升产生的积极作用。研究表明,现代火炮在闭环打击时间、射程、精度、射速等方面已实现性能指标数倍增长,在复杂战场抗干扰、火炮自感自控方面也奠定了火炮适应智能化战场对抗需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火炮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火炮新质发射、新质增程、新质群组火力等前沿技术方向,初步分析了氢氧燃烧高初速发射、炮射超燃冲压推进、智能火力协同等技术对火炮新质发展的重要意义,概要描绘出未来火炮发展的远景。
  • 军事通信与电子工程
    姬智1, 管新荣1, 吴丹1, 邓诚2, 申歆歆3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6): 17-24.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615002
    未来语义通信将广泛运用于蜂窝无线网络。针对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 D2D)内容推荐场景,研究了蜂窝网络中按需求语义通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目标用户接收体验(quality of experience, QoE)为指标的语义传输模式,使簇头目标用户可根据时延和图像保真度的需求来调节语义压缩比例与选择接入链路,进而从语义压缩比例和信道分配的角度设计了资源优化问题。为解决所提问题,针对图像语义通信中的语义编码解码过程,设计了比例压缩因子,提出了一种小批量模型训练方法,通过随机选择批次来训练子语义模型,兼顾模型性能与训练复杂度。引入博弈论的方法解决信道分配与语义比例压缩因子选择问题,该问题被建模为势能博弈问题,设计了效用函数和势能函数,并证明纳什均衡的存在。提出了参数修正的空间自适应算法来达到纳什均衡。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在目标用户整体QoE上的有效性。
  • 军事通信与电子工程·智能信息网络与信号处理
    王之腾, 李尚远, 纪存孝, 刘畅, 严子路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1): 20-26.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824002
    雷达信号分选是电子战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是战场态势感知的重要环节,新体制雷达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复杂电磁环境下信号分选带来了严峻挑战。针对传统K-means聚类算法在对雷达全脉冲数据进行信号分选时存在对聚类数K和初始点选择较为敏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K-means的雷达信号分选算法。通过将水波中心扩散(water wave center diffusion,WWCD)优化算法和Canopy算法相结合,实现了Canopy算法距离阈值的优选,并为后续K-means聚类优化了K值的选择,有效降低了K-means算法对初始聚类数选择的敏感性。实验中,主要通过3个UCI公开数据集和3类频率跳变雷达脉冲数据进行聚类分选效果验证,并与常见的DBSCAN、OPTICS、Canopy-K-means等聚类算法进行了聚类效果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较高的聚类分选准确率,且对初始参数的设置不敏感。
  • 兵器科学与技术
    程祥珍1,张建新2,刘红良1,冯春早2,段于辉2,高军营2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6): 32-38.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707001
    针对传统地雷不可移动、杀伤半径小、战后危害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火箭布设的智能巡飞地雷系统概念,并基于蒙特卡洛算法建立了该巡飞地雷的作战效能分析模型,探究了布设系统的横、纵向密集度,巡飞地雷的数量、感知能力与飞行能力等因素对作战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传统地雷,智能巡飞地雷作战效率大幅提升,打击概率与布雷系统射击密集度存在最佳匹配。此外,该系统作战效能受目标的机动能力,巡飞地雷的飞行速度、侦察感知范围等性能参数的影响,增大巡飞地雷的侦察感知半径、提高飞行速度有助于提升智能巡飞地雷的封控效果。研究结果能够为巡飞地雷的指标论证、方案设计、效能评估和作战运用提供技术支撑。
  • 军事通信与电子工程·智能信息网络与信号处理
    梁吉申, 张冬雪, 余 刚, 王 碧, 单鸿久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1): 10-19. https://doi.org/10.12018/j .issn.2097-0730.20240830002
    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可有效解决移动用户业务需求增多、业务处理难度增大的问题。然而,用户业务需求存在时空上的差异化,同时网络环境的深度不确定性等网络特征也制约了网络边缘任务处理和服务缓存效率。针对以上挑战,对多用户多边缘服务器的MEC系统中用户业务卸载和服务缓存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用户在时空上的差异化业务需求特征,以最小化基站下所有用户的平均时延和能耗成本为优化目标,建立基于面向时空差异化需求的任务卸载和服务缓存联合优化。同时,考虑到深度不确定性的网络环境特征,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图注意力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用于自主学习和决策用户任务卸载、资源分配及服务缓存策略。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和能效。
  • 军事通信与电子工程
    张宏科, 张宇明, 彭轶华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6): 1-9.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1024001
    新型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变革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稳定以及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进行大国博弈的重要支撑。然而,互联网体系和机制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其创新研究主要存在两大技术路线,即演进式发展路线和变革式创新路线。二者各有优劣,均对当今互联网重大关键问题的解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新型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应取百家之所长,通过融合多样化的新架构、新技术以及新能力,将互联网从传统的被动信息承载设施逐步转变为新型的主动智能服务设施,在智能化、安全性、多元服务提供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能力提升,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业务与应用提供更加智能、灵活的支撑,形成互联网技术与各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
    方冰,朱江,白承森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5): 40-48.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414002
    直觉模糊数之间的比较问题一直都是直觉模糊决策理论的核心课题。针对已有得分函数区分能力不足、构造过于复杂等问题,从全新视角出发,提出新的直觉模糊得分函数,并对其适用性进行必要拓展,定义了用于定量比较两个直觉模糊数区分程度的新可能度公式;基于所提公式,构建了适用于直觉模糊环境的新型多属性决策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决策实践。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新得分函数是对Atanassov偏序关系的精炼,能够在直觉模糊数集中建立起更为合理、可信的弱序关系;所提公式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有效拓展所提得分函数的适用性;基于可能度矩阵构建的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自检能力,能够通过保证决策过程的正确性来确保最终结果的可靠性,且便于大规模决策运用。
  • 装备保障工程
    董恩志,程中华,王荣财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6): 77-84.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616001
    为提高承制单位参与装备保修的积极性,改善装备保修效果,针对采用定期预防性维修的二维保修装备,利用绩效保障策略,在装备二维故障率函数的基础上,建立保修成本模型和可用度模型。通过构造包含激励措施的收益函数将承制单位的保修成本和部队要求的最低可用度水平联系起来,建立了考虑多目标的二维保修装备绩效保障决策模型。基于模拟退火算法,通过某型车辆装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多目标的绩效保障策略能够有效提高承制单位利润,同时保证装备的可用度,是一种使承制单位和部队双赢的保障策略。通过灵敏度分析为承制单位开展绩效保障提供管理建议,为实施拟议的绩效保障策略提供参考。
  • 光学工程
    黄富瑜, 张帅, 周冰, 陈玉丹, 王鹏, 刘利民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1): 47-52.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831001
    针对常规特征匹配色彩传递法在融合超大视场红外微光图像时产生的误匹配高、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像素特征和色彩聚类联合约束的自然感彩色融合方法。对超大视场微光图像和彩色参考图像的空间进行超像素分割,并依次构建低、中、高层次超像素特征集;利用改进的Fuzzy ART网络对彩色参考图像的空间进行超像素色彩聚类处理;根据超像素特征相似度建立超像素初始匹配集;利用自适应色彩传递生成微光初始彩色图像,并将其与超大视场红外图像融合,得到初始彩色融合图像;根据红外独立信息与具备色彩的红外信息之间的相似性,对红外独立信息进行色彩传递,最终获得自然感彩色融合图像。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方法,所提方法在融合指标和色彩指标方面分别提高19.5%和9.4%以上,得到的融合图像不仅较好地保留了红外和微光图像的显著特征信息,而且图像色彩自然、连续。
  • 兵器科学与技术
    李国栋,李哲,王向进,张玺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6): 39-45.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703001
    针对火炮底盘不水平条件下测量身管绝对空间指向的实际需求,提出基于方向余弦矩阵解算的双经纬仪空间角测量方法。综合运用北斗双天线定向和双经纬仪测量3个标记点方案,以经纬仪测量3个标记点的水平角和垂直角为已知量,根据双矢量定姿原理,通过相关矢量和方向余弦矩阵运算,获取火炮身管在地理坐标系下的方位角和高低角。通过蒙特卡洛仿真方法分析了双经纬仪空间角测量精度,方位测角精度优于57.6″,高低测角精度优于28.8″。利用高精度双轴转台搭建了实验测试系统,在考虑北斗定向误差的情况下,该方法方位测量精度为65.5″,高低测角精度为51.1″。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火炮轴线空间指向的测量。
  • 光学工程
    邓磊, 周冰, 应家驹, 陈玉丹, 王强辉, 赵佳乐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1): 53-60.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713001
    高光谱图像目标检测技术在多个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为充分挖掘高光谱图像中丰富的空间和光谱信息,提出了一种结合Gabor滤波与约束能量最小化(constrained energy minimization,CEM)的高光谱图像目标检测方法Gabor-CEM。该方法充分结合了Gabor滤波器和CEM算法的优点,利用Gabor滤波器有效地提取高光谱图像的空间纹理和方向特征,为目标检测提供丰富的空间信息;凭借CEM 算法对目标光谱信息的高效利用,对目标进行定位和识别。利用野外成像光谱仪拍摄的高光谱图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传统方法,Gabor-CEM 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目标,降低误检率和漏检率,在目标检测任务中具有显著优势,为高光谱图像目标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 军事通信与电子工程·智能信息网络与信号处理
    尹 浩, 任保全, 钟旭东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1): 1-9. https://doi.org/10.12018/j .issn.2097-0730.20241220001
    摘要 (3261) PDF全文 (116)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信息通信网络作为支撑和实现“万物智联”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其发展的能力水平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与信息通信网络技术深度融合,使智能信息网络(intelligent information network,IIN)成为网络智能化演进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向智能时代复杂场景的多样化应用需求,网络具备主动适应内外部条件变化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自主优化、自主管理和自主演进等典型特征,可进一步提升网络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个性化,满足智能时代的服务需求。
  • 军事通信与电子工程·智能信息网络与信号处理
    刘皖宁, 丁国如, 徐以涛, 谷江春, 王海超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1): 27-34.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818001
    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干扰效果评估面临着信息非对称、通信行为多变以及信道条件动态变化等现实问题。同时,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理论技术赋能非合作无线网络目标条件下,精准、稳健的干扰效果评估仍是制约干扰效能提升的主要挑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高效的认知干扰方法,基于确定性信道建模技术,利用双层遗传算法虚拟估计出不同干扰决策下非合作无线网络目标的性能上界,并以此作为不同干扰决策的干扰效果评估依据,实现最优/次优干扰决策选取。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为提升干扰效果评估、实现电磁频谱域认知对抗提供参考。
  • 军事通信与电子工程
    王之腾1,纪存孝1,刘畅1,王润雪1,王水斌2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6): 10-16.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729001
    为提高在现代战场中的生存能力,机载多功能雷达呈现出信号样式复杂、参数高度捷变、开关机无规律和辐射时间减少等特点,给基于传统方法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参考多功能雷达常见工作模式典型特征参数生成的样本数据,基于水波中心扩散(water wave center diffusion,WWCD)算法优化多个模型参数,采用自适应加权策略提高多个模型集成学习算法性能,开展多功能雷达工作模式识别。实验分别使用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差分进化算法和WWCD算法优化单模型参数,使用软投票、硬投票、自适应加权等不同集成学习策略进行工作模式识别。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相较于传统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此外,还研究测试了该算法在小样本条件下识别雷达工作模式的性能,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较高的识别效率。
  • 兵器科学与技术·火炮与弹药技术
    孙晓婷, 于贵波, 王毅, 马乔, 车金立, 汪伟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2): 35-42.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823005
    旋转隔离机构(简称隔旋机构)的抗过载性能是保障弹道修正引信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高速旋转炮弹弹道修正引信的工作环境,设计了一种具有“内缓冲、外隔离”功能的隔旋机构,通过有限元仿真模拟、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机构进行了弹塑性耦合变形分析。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内部的多球型点接触缓冲部件在冲击瞬间产生1.44 mm变形,冲击后接触半径约为2 mm;理论分析发现,刚度为150 N/mm的螺旋弹簧可满足外隔离设计的要求;液压冲击试验中,缓冲部件变形与仿真模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该隔旋机构的设计对弹道修正引信的工程应用及高精度制导弹药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兵器科学与技术·火炮与弹药技术
    蒋明, 宁全利, 段衍安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2): 15-20.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1025003
    由于旋转稳定弹丸飞行稳定性随阵地高程变化的特性缺乏系统研究,以某155 mm榴弹为例,探究了旋转稳定弹丸的飞行稳定性条件,仿真分析其陀螺稳定性、动态稳定性、追随稳定性随阵地高程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某一高程的全弹道上,若在炮口处弹丸的陀螺稳定性得到满足,在全弹道上必然满足陀螺稳定性,随着高程的增加,陀螺稳定因子增大,陀螺稳定性增强;高海拔条件下空气密度减小有利于旋转弹丸保持动态稳定性,随着高程的增加,动态稳定性显著增强;动力平衡角随阵地高程的增加而增大,弹丸的追随稳定性变差,但若弹道上满足追随稳定性条件,高海拔弹道的整体稳定性强于低海拔。在高海拔条件下,应当避免用高射界射角射击,防止动力平衡角过大导致飞行失稳。
  • 土木建筑与防护工程
    王金叶, 邱艳宇, 程怡豪, 蒋海明, 岳松林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2): 80-87.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806004
    以方形组合式钢丝绳隔震器为研究对象,针对动力响应模型参数识别复杂的问题,在进行静力和冲击隔震试验基础上,建立加载刚度主导的等效动力学模型,比较等效线性模型和变刚度模型的合理性并讨论了主要参数的取值。结果表明,方形组合式钢丝绳隔震器在垂直向和水平向均表现出明显的迟滞特性和刚度非线性,在爆炸冲击作用下隔震率均达89.77%以上,具有良好的隔震性能;在小幅冲击震动下隔震器表现为微小阻尼,而在大幅冲击震动下则表现为大阻尼;以隔震器加载刚度为基础建立的变刚度等效动力学模型可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描述隔震结构在冲击震动下的动力学行为。
  • 兵器科学与技术
    朱曦1,姚恺1,郭爱强1,吴巍屹1,李凯2,高欣宝1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6): 46-53.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610002
    弹药储备与调运是弹药保障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能否及时、准确、可靠地完成弹药保障任务。针对两级弹药储备与调运联合优化问题,以总延误时间最短、总成本最低和实际到货数量最多为优化目标,考虑运输时间的不确定性,建立了多目标弹药储备与调运联合优化模型,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多目标模型转化为单目标模型,并利用带罚函数的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求解。通过算例对模型和求解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相较于单一目标优化策略,所构建的目标函数可有效反映专家评价法得出的权系数,并能兼顾各优化目标,为科学开展弹药储备与调运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 兵器科学与技术·火炮与弹药技术
    吕庆敖, 向红军, 苑希超, 乔志明, 曹根荣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2): 21-27.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1014003
    作为一种新概念超高速动能武器,电磁轨道炮具有广泛的军事应用前景,然而其发射威力及发展困境尚不明晰。在分析电磁轨道炮理论和电枢技术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电磁轨道炮发展的困境,发现U形铝电枢咽喉部发生的磁锯效应导致简单轨道炮发射威力即炮口动量受限。据此提出了一种高威力的电磁轨道炮概念,利用相互垂直磁场的独立作用原理、机械接触力叠加与传递原理,将两门简单轨道炮合成一门双电源、双电枢、四轨道、单射弹、近方膛的复杂轨道炮。该轨道炮力学结构紧凑合理,两个电路互不干扰,共同加速射弹,其等效膛压和发射威力均可提高至等口径简单轨道炮的两倍左右。所提设计可推动电磁轨道炮技术进展,具有一定的军事应用价值。
  • 光学工程
    王长龙, 冀鲸宇, 赵月飞, 林志龙, 马晓琳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1): 35-46.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806002
    摘要 (2694) PDF全文 (108)   可视化   收藏
    目标检测技术在无人机遥感图像方面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为了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适合遥感图像的目标检测算法,需要准确把握当前各类算法的优势及局限,探索新的解决策略。本文对基于传统技术和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将各类算法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常用的遥感图像数据集及目标检测算法的评价指标;针对遥感图像目标检测中目标较小、含有遮挡物以及背景环境复杂等关键问题,深入剖析了现有方法在处理这些难点时所面临的挑战;鉴于遥感图像的背景环境以及特性,从5个方面探讨了当前算法可能的改进方向,为无人机遥感图像目标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 光学工程
    史冬冬,黄富瑜,杨军,王兴忠,徐康立,刘利民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5): 33-39.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130001
    针对现有成像系统标定方法无法有效校正超大视场红外凝视成像系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角点检测算法和针对Scaramuzza校正模型中迭代计算会出现局部最优问题的改进方案。利用形态学操作对棋盘标定板边缘进行像素级检测,再使用插值技术细化边缘,使边缘具有亚像素级精度,获取真实角点附近的4个棋盘单元角点,对4个角点进行坐标平均化间接获取真实角点坐标,使角点检测正确率达到100%,远高于一般算法,并且更加贴合真实角点位置。在逐次迭代过程中,通过对整个区域使用特定圆形区域采样网格点采集SSRE,再将所有采集数据进行最小化取值,既避免了陷入局部最优的情况,提高了定位精度,又大大减少了迭代次数和迭代运算量,弥补了现有一般标定算法无法满足超大视场红外凝视成像系统的不足。
  • 兵器科学与技术·火炮与弹药技术
    孙晓庆, 吴大林, 杨玉良, 李玥, 董鹏, 谢博城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2): 28-34.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1025001
    格栅装甲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破甲弹侵彻装置,以其独特的设计原理与结构特点在战场上广泛应用。以传统格栅装甲为研究对象,围绕提高装甲车辆的防护性能,通过对单元结构进行创新设计,提出一种新型格栅装甲设计方案,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新型格栅装甲抗破甲弹侵彻行为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较传统格栅装甲,所提方案在实现装甲高防护性能方面有较大提升,有效增强应对斜向来袭、入射角较大的聚能弹药的防御能力,大幅提高拦截成功率,用于防护装甲车辆车首、侧翼、车尾、发动机及炮塔顶部,可提升防护性能,实现全方位防护。在敌方聚能弹药威胁背景下,所提方案对提升武器装备的战场生存能力、发挥作战效能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 光学工程
    俞宙, 许卫东, 刘君, 贾其, 刘亚文, 李浩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5): 26-32.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311002
    双目视差引起的深度信息是促使观察员准确识别伪装目标的重要线索。双目视差诱发的立体视觉只在特定距离范围内有效,主要应用于提高伪装目标的识别概率和准确性。利用随机点立体图(random dot stereograms,RDS)诱发观察者产生立体视觉并采集其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信号,分析识别过程中观察者的行为数据、脑电疲劳指标和动态功能网络变化情况。行为数据表明,含有视差的RDS可使被试者产生立体视觉。在4个电极上检测出疲劳指标存在显著差异,且变化趋势不一致。行为数据也表明,观察员无主观疲劳感受。动态功能网络分析表明,双目视差刺激使α频段和β频段的脑功能网络产生了更强健的子网络。证明了含视差RDS能有效诱使观察员产生立体视觉,这种视错觉会导致观察员对错误的目标轮廓产生更多关注,且不会引起明显的疲劳感受。这一发现为将双目视差用于伪装设计提供了生理学依据,可利用双目视差增强平面假目标和迷彩斑点的立体效果。
  • 军事通信与电子工程
    王文浩,陈发堂,徐霄鹏,周玉前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6): 25-31.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608001
    针对低轨道(low earth orbit,LEO)卫星中无法保持能量效率(energy efficiency,EE)和频谱效率(spectral efficiency,SE)优化增长趋势一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优化LEO中EE和SE之间权衡问题的方法。对LEO资源分配场景建模,采用划分时隙的方式简化动态模型,通过调节子载波功率来优化吞吐量,从而优化EE和SE。通过引入权值因子、EE与SE量纲统一的方式对EE和SE进行加权,达到求二者最大平衡的目的。为应对较大的状态动作空间问题,采用深度对决Q网络(Dueling DQN)算法实现较优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较其他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算法,所提算法收敛速度更快;对比其他DRL算法收敛值分别提高10.1%和18.2%。噪声功率发生变化时,Dueling DQN所求SE较其他DRL算法提高了15.6%。
  •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
    王维,张开放*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5): 49-56.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423001
    不同于传统多旅行商问题,小型飞机测绘任务规划问题的每个测绘目标需要测绘多个测绘载荷,同时多次测绘间要有时间间隔,称之为路径交叉的多旅行商路径规划问题。针对点目标测绘任务场景,将最少飞机数量的求解目标转化为求解最短航行路径。在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最短路径的基础上,结合探测载荷约束、探测任务时长约束等条件,进一步规划出最优的调度方案。针对点目标和区域目标测绘任务规划问题,考虑各机场测绘任务工作量的均衡,定义测绘工作量指标为每个机场完成的测绘目标点和目标道路的数目,求解调度策略和飞机数量。在此基础上求解均衡性,使3个机场探测的目标点和目标道路数量相当。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兼顾了测绘代价与任务分配的均衡性。
  • 兵器科学与技术
    陶臣,纪冲,王昕,吴港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 3(6): 54-61.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614001
    为了评估聚脲对液体输运容器的防护效能,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聚脲涂覆储液圆柱壳结构在炸药爆炸荷载下的动力响应行为开展细致分析,获得圆柱壳的宏/微观破坏特征,揭示了爆轰产物运动及聚脲涂覆储液圆柱壳动态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在近距离爆炸荷载作用下,薄壁储液圆柱壳以局部破坏为主,聚脲可有效提升储液圆柱壳抗爆性能;爆炸比例距离Z=0.134 m/kg1/3时,爆轰产物冲击的初始时期聚脲吸收内能相对较多,后续过程以水介质动能和铝管内能为能量转化和吸收为主。聚脲厚度从0 mm增加至6 mm,聚脲吸收能量总量显著增加,而铝管吸收能量呈现下降趋势,即聚脲可分担部分能量从而使铝管吸收能量减少以增加圆柱壳的防护能力;单位厚度聚脲吸收能量随聚脲厚度增加基本呈现递增趋势。聚脲与基材的协同变形能力是抗爆防护性能提升的主要因素。
  • 军事通信与电子工程
    张诚禹, 马文峰, 潘子豪, 王聪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2): 96-104.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0815003
    基于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interference and noise covariance matrix,INCM)的重构算法是近年兴起的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robust adaptive beamforming,RAB)技术。针对目前大多数INCM算法只注重不同误差情况下的性能表现而忽视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的问题,聚焦INCM算法鲁棒性和计算复杂度,在使用Capon算法得到干扰和期望信号(signal of interest,SOI)的名义导向矢量的基础上,使用鲁棒Capon波束形成(robust Capon beamforming,RCB)算法对名义导向矢量进行校正,得到干扰和SOI的实际导向矢量,提升了对导向矢量误差的抵抗能力。使用样本协方差矩阵(sample covariance matrix,SCM)的最大特征值估算所有干扰功率,有效地降低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基于上述两部分工作设计波束形成器,在保持低复杂度的同时拥有良好的抗误差能力。仿真结果表明,INCM算法对不同种类的误差均具有良好的抵抗能力,能够兼顾计算复杂度和性能。利用软件无线电(software-defined radio,SDR)设备搭建实物验证平台,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方法优越的抗干扰性能。
  • 军事通信与电子工程
    谢 琛, 吴彬彬, 郭道省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5, 4(3): 75-84. https://doi.org/10.12018/j.issn.2097-0730.20241124001
    为帮助决策者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综合考量无人机飞行能耗与传感节点信息时效性并权衡作出决策,提出了多目标路径优化问题。将地面传感节点聚类、簇内节点数据上传序列优化、多无人机航点分配和无人机路径优化多个子问题紧密耦合,构建了多无人机总飞行时间最小化和传感节点信息年龄最小化的多目标-多机聚类选址-路由问题(multi-objective multi-UAV clustering location-routing problem, MOMAC-LRP)优化模型,提出了改进任务分配设计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二代求解该问题,并设计了基于非均匀聚合权重的 CPLEX 求解器作为对比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生成的优化路径集在性能不弱于CPLEX的同时,能更合理地平衡不同指标,参考价值更高,为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提供了新思路。